亲子鉴定方法有几种
1、血型测试
血型测试进行亲子鉴定就是通过对血型的检验比对来确亲子关系。依据19世纪末被确认的孟德尔遗传定律,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血型是按照遗传基因传为下一代,故一定血型的父母所生子女也具有相应的血型,这为血型鉴定亲子关系奠定了基础。
用于血型检验来鉴别亲子关系的血型系统主要有:ABO血型系统、MN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Ss血型系统、hp血型系统。
检验的血型系统越多,其准确性就越高,如果血型检验的结果表示无遗传关系,可作出否定亲子关系的结论,但结果存在遗传关系也不能完全确定是亲子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发现可以用白血细胞的抗原来进行亲子鉴定,准确性可达80%。再结合血型检验,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程度。
2、染色体多态性
20世纪80年代,医学家们又开创了使用染色体多态性鉴定亲子关系的技术,染色体多态性又称异态性(heteromorphism),是指正常人群中常见的各种染色体形态的微小变异(如:随体增大、重复或缺如,着比粒区的荧光强度变异等),这种多态是可以遗传的。
这项技术就是利用其形态来鉴定亲子关系,这要靠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其准确率也不尽如人意。
3、DNA鉴定
鉴定亲子关系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鉴定。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及骨头等都可以用于亲子鉴定,十分方便。
一个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同一对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一般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如果检测到某个DNA位点的等位基因,一个与母亲相同,另一个就应与父亲相同,否则就存在疑问了。
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只要作十几至几十个DNA位点作检测,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有一两个位点不同,则应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加做一些位点的检测进行辨别。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
血型能否作为亲子鉴定依据?
不能这个还是要找专业的鉴定中心请子鉴定需要很多基因位点做检测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血型鉴定父女关系准确吗?必须要做DNA吗?
不一定准确,如果你给出血型来,可以帮你推一推,不过...
父女俩不要因为这个而有裂痕吧。夫妻间的信任很重要哦。
即使最后证明她不是亲生的,那又能怎样,如果你猜错了呢,最后苦的还不是自己。三思而行吧。
我和老公的血型可以判断孩子是否亲生吗?
也不可以的,因为双方的血型生出来的孩子可以会有几种血型哦,如果都在正常的血型内,那就判断不到了,除非好明显超出血型遗传定律才知道,否则就要验DNA才知道的
网友:日喀则血型亲子鉴定
近期,网络上流传一个说法,称A型血的人更容易得新冠肺炎,而O型血则可以免受新冠之苦。血型与疾病的关系流传已久,但和新冠肺炎究竟是什么关系,又能否指导我们对于疫情的防护呢?
A型血更容易受新冠病毒感染的提法是源于一篇在线发表于medRxiv网站的论文。研究者分别针对武汉和深圳地区的健康人群和新冠患者进行血型分析发现,新冠患者中A型血患者的比例较正常人群A型血比例高;与之相反,O型血患者的比例较正常人群O型血比例则低。与此同时,在危重症患者中,也发现了相似的趋势。因此他们得出结论,A型血人群受新冠肺炎感染的风险最高,而O型血则最低。
论文一经发表,“朋友圈”开始热议血型。笔者是血液科医生、本人也是A型血,本着学科专业与个人健康两方面的原因,对这个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首先,从患者人群选择看,该文研究者共纳入2173例新冠肺炎患者,占总体患者比例的不到3%,抽样结果能否代表整体情况需要验证。
其次,从对照人群选择看,研究者分别用2015年和2010年的数据来代表武汉和深圳人群间的血型分布,五年至十年间人口流动和血型比例变化无法得知,以这部分数据作为对照组值得商榷。
最后,从研究数据看,武汉地区确实发现了A型血患者比例较正常人群偏高,但在深圳地区并无此趋势的发现,因此能否得出一个普适性规律,需更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分析。
回顾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的全球研究可以发现,当年也有A型血易感染的提法。在2008年,法国团队在《糖生物学》(《Glycobiology》)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对人类天然血型抗体与冠状病毒感染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抗A抗体可以阻止冠状病毒S蛋白与细胞表面ACE2的结合,以减少机体感染病毒的风险。
ABO血型的分类是基于红细胞表面ABO抗原而定,即A型血拥有A抗原,缺少抗A抗体;O血型则无A或B抗原,而带有抗A和抗B的抗体。由此,研究者认为A型血的患者受病毒感染的机会上升。随后,他们将这一理论带入数学模型对全球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ABO血型确实对病毒传播有影响。此次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具有相似的致病过程,从这一角度可能能解释前文提到的结论。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这次的论文是从人群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无论是A型血,还是O型血,均不能作为个体防护的依据,即人群感染率不代表个体感染风险,而忽略有效防护。一旦个人被感染,那对于个人就是百分百的概率。
作者:李啸扬(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医师、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编辑:顾军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章内容可能有引用其它网络内容,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免费删除:https://www.whnhnc.com/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