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到哪个地方做dna亲子鉴定
您好,无锡虽然没有专门的鉴定中心,但是个人亲子鉴定是不需要本人跑去当地司法鉴定中心,这和司法鉴定需要本人到现场是不同的~
个人鉴定不受地域限制,不管你人在何方,都可以先线上进行咨询,然后根据提示,自己采集样本快递到鉴定中心。鉴定中心再根据你送的样本进行基因对比鉴定(具体细节这里就不说了),然后你等个3-5个工作日就能知道鉴定的结果了。
小孩头发能做亲子鉴定吗,要几根?
你好可以做的因为头发也是由基因编码的大约需要两千元左右可能是差不多这些对于做DNA亲子鉴定的检材,只要是人体的任何有核细胞都可以用来作为样本,当然头发也不例外,可以用来做亲子鉴定
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能做亲子鉴定吗
亲子鉴定必须到当地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无锡目前没有正规亲子鉴定机构,最近要到苏州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网上很多机构声称能做亲子鉴定,建议谨慎选择,以免上当。价格一般3000左右,过高或过低也要当心。
网友:无锡有做亲子鉴定
自从国家放开二胎后
不少无锡人家庭喜添丁
然而
最近梁溪区法院审结一起离婚纠纷
原本兴冲冲有了二胎的丈夫
与妻子怒翻脸……
这个家庭的第一胎
生于2011年12月
(丈夫和妻子是当年的1月结婚)
是个儿子
这让丈夫心中难免欣喜
尽管和妻子婚后感情只能算一般
2014年11月
家里又迎来了第二胎
又是一个儿子
尽管现在养儿成本不小
但多子多孙的好事
摊在谁头上不会乐一阵呢?
可是
随着两个儿子越长越大
丈夫越看越不对劲
怎么两个小子都长得那么怪
和我一点都不像呢?
2017年初
他偷偷剪下大儿子的指甲
连同自己的指甲
一起送到鉴定机构求证
结果
让他大吃一惊!
大儿子,并非你亲生!
于是
丈夫怀疑小儿子也不是亲生
一怒之下起诉离婚
法院开庭审理后
丈夫要求对两个儿子做亲子鉴定
妻子一开始同意
但随后反悔啦
只同意让大儿子做亲子鉴定
结果嘛
与丈夫自己偷偷去鉴定时一样……
最后法院是怎么判的呢?
法院审理认为,大儿子经鉴定已确定与男方无亲子关系,小儿子虽没做鉴定,但基于女方存在婚外性行为,且又反悔并拒绝对小儿子做亲子鉴定的情形,法院推定小儿子与男方不存在亲子关系。结合双方当事人对婚姻关系的意见和其他财产证据,法院家事庭判决准予二人离婚,两个孩子由女方抚养,男方无须支付抚育费。判决女方返还男方支付的两个孩子抚育费8万元,返还孩子生病治疗费10万元,并赔偿男方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
据了解
一审宣判后双方均未上诉
目前一审判决已生效
怀疑大儿子并非亲生,私下做了亲子鉴定果真不是,于是对小儿子也产生了怀疑,男方愤怒之下起诉离婚,要求两个孩子都归女方抚养。
近日,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审结了这起离婚纠纷,最终判决两个孩子均由女方抚养,女方返还孩子的抚养费、医疗费并赔偿男方精神损害抚慰金。
2009年,李先生与陈女士(均为化姓)相识恋爱,并于2011年1月登记结婚,2011年12月,陈女士产下一子取名李甲,2014年11月又产一子取名陈乙。李先生与陈女士婚后感情一般,但随着两个儿子越长越大,李先生开始对两个儿子的相貌差异产生疑虑。
2017年初,李先生偷偷剪下大儿子的指甲,连同自己的指甲一起寄到一家鉴定机构,最终鉴定大儿子与李先生没有血缘关系。
2017年7月,李先生起诉至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诉请法院判决准予离婚,两个孩子均归女方,女方赔偿男方两个孩子的抚养费13.5万元,并支付5万元精神损害赔偿金。
法院开庭审理期间,针对李先生要求对两个孩子做亲子鉴定的要求,陈女士一开始同意,但随后又反悔,只同意对大儿子做亲子鉴定,坚决不同意小儿子做。
随后,苏州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依据DNA分析结果出炉,排除李先生与李甲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先生与陈女士对婚姻关系解除意见一致,法院予以准许。
大儿子经鉴定已确定与李先生无亲子关系,小儿子虽未经鉴定确认,但基于女方存在婚外性行为,且又反悔并拒绝对小儿子的亲子鉴定情形,故法院推定小儿子与李先生不存在亲子关系。
结合其他财产证据,前不久,无锡市梁溪法院家事庭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准予二人离婚,两个孩子由女方抚养,男方无须支付抚育费。女方返还男方支付的两个孩子抚育费8万元,返还孩子生病治疗费10万元,赔偿男方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
一审宣判后双方均未上诉,目前一审判决已生效。
夫妻之间相互负有忠实义务,过错方应赔偿
该案承办法官高鑫表示,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相互负有忠实义务。其中,夫妻忠实义务包括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不得有婚外性行为。
该案中,两个孩子均与男方没有血缘关系,故男方对两个孩子均没有法定的抚养义务,法院判决两个孩子归女方抚养。
女方出轨并与他人生育两个孩子的行为,给男方造成严重精神损害,且侵犯其人格尊严权,男方可以要求女方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
参照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女方作为过错方,应对男方损失进行赔偿,对已经支付的抚养费应予返还。
(来源:无锡亲爱的)
2006年5月,两个女人手拉手来到一档寻亲节目的现场。
观众们发现,这两个女人的长相实在是太相似了。
她们坐在椅子上,肩背挺直,一直搓着手,看上去非常紧张。
她们紧张,并不仅仅因为害怕聚光灯,更因为她们在等待一个结果。
初次相识,因为长得太相似,彼此大为惊讶。
她们仿佛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一见如故,无话不谈。
相互询问过后才知道,她们相差一岁。
于是,“1956年”出生的王玲霞做了姐姐,而“1957年”出生的买巧玲做了妹妹。
在这之后,两人相互扶持、患难与共,已经做了34年的闺蜜。
(左:买巧玲,右:王玲霞)
突然有一天,买巧玲问王玲霞:“我们会不会是亲生姐妹呢?”
在寻亲节目的现场,她们一起等待DNA的鉴定结果。
当主持人公布出结果时,两人相拥而泣,现场一片沸腾。
原来,她们两个不仅是亲姐妹,还是同卵双胞胎。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出生日期,15岁之前的生活没有交集。
作为闺蜜,又怎么会是双胞胎姐妹呢?
相逢不必曾相识
从记事起,买巧玲就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
虽然对过去的事情没有多少记忆,但是她一直清晰地记得,刚踏入这个家门的时候,一切都是陌生的。
她的养父母是一对回族老人,家里还有一个20多岁的哥哥。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作为贫寒之家,按理说,是不应该再去收养一个孩子的。
等到渐渐长大后,买巧玲才慢慢明白:
养父养母收养她,是为了找一个能帮他们做家务的人。
养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儿子是他们的心头肉,根本舍不得使唤。
有个养女就不同了,说是女儿,实则就是佣人。
买巧玲只上了几年学,认了没多少字,就辍学了。
从踏进那个家门开始,她每天必须做的事,就是挑水、洗衣、做饭,外加照顾两个老人。
那个年代还没有自来水,用水需要去井边用轱辘绞水。
在还没有井台高的时候,买巧玲已经开始为家里打水了。
为了够得着轱辘,她只能踩着小板凳去够。
往上绞的过程中,装上水的桶非常沉,很容易把孩子打入水中。
可那个时候,家里根本没有人在意她的死活。
养父家的哥哥已经结婚,嫂子是一个粗暴又有蛮力的女人。
她从来不喜欢这个毫无血亲的妹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拿买巧玲出气。
买巧玲的身上,经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但养父母都冷眼旁观,根本不会出来维护她。
为了少挨打,买巧玲只能变得更乖巧、更勤快。
(买巧玲)
除了每天出苦力之外,她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穿过。
她的衣服都是别人穿破穿剩的,家里人连个补丁都不帮她打。
鞋子不是鞋底漏了,就是鞋面破洞。
她每天出门,总是小心翼翼,害怕别人看见她的糗样。
那时候,她最喜欢躲在家乡瀍河的这一边,然后望着河的另一边。
河南洛阳的瀍河好似泾渭分明,河东多是像买巧玲家一样的穷人,而河西却是热闹非凡的市区。
她从来没敢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够跨过这条河,走到另一边。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却结识了河西的一个同龄女孩儿。
那天,买巧玲一个人走在河边,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在喊:“王玲霞,等等我。”
她回头看了一眼,好像有个女孩在朝她招手。
可是自己不是王玲霞啊,买巧玲没有理会她。
但那女孩一溜烟地跑过来,挽起她的胳膊说:“我叫你,你怎么不理我?”
买巧玲这才一脸惊奇地说:“你认错人了,我不是王玲霞。”
对方上下打量了一番买巧玲,再定睛细看,才抱歉地说:
“对不起,我认错人了,你的确不是她。不过你们长得可真像。”
无独有偶,河对面的王玲霞也被人错认为买巧玲。
后来,王玲霞很想见见这个和自己长相相似的女孩。
于是,王玲霞通过同学,找到了买巧玲。
两个人一见面,就惊呆了。
因为看对方的时候,就好像是自己在照镜子一样。
(青年时期的买巧玲和王玲霞)
愣了一会后,买巧玲先反应过来。
虽然她们的长相很相似,但是,王玲霞衣着体面,皮肤细腻,一看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再看看自己,连一件能遮羞的衣服都没有,怎么能和人家比呢?
可是,王玲霞却热情地拉着她的手,唠起了家长里短,丝毫没有看不起她的意思。
或许是因为王玲霞的热情,或许是因为她不低看自己,让买巧玲慢慢地放下自卑,敞开心扉。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交谈中,早一年出生的王玲霞自认为姐姐,买巧玲成了妹妹。
这看似不经意的奇遇,恰恰是一场命中注定。
做你的光,照亮你的生活
王玲霞的开朗大方,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此时的她们,只觉得彼此有缘,因为长得相似,所以看着亲切。
却从没想过,彼此还会有什么渊源。
不过,两人除了长相之外,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都有先天性鼻炎。
一到冬天或者换季的时候,鼻子就不通气了。
都是O型血。
都说血型相同的人,性格也相似。
所以,她们的感情,好到可以互相分享秘密的程度。
有一天,买巧玲告诉王玲霞,自己是被家里抱养的。
或许是积压在心里的委屈太多,无处倾诉。
她把王玲霞当成真正的姐姐来诉苦。
王玲霞对买巧玲的身世怜惜不已,柔声细语地给她安慰。
(二人少女时代合影)
等买巧玲说完,王玲霞也说出了一个大秘密。
她觉得,自己也不是亲生的。
虽然王玲霞在家里备受呵护,但她隐隐觉得,父母有什么秘密瞒着她。
有一次,她从邻居们的聊天中无意听到,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
可是父母对自己太好了,所以她不忍心去问他们,也不敢去寻找真实的答案。
虽然身世相似,但王玲霞却比买巧玲幸运多了。
至少,她得到了养父母的疼爱和呵护。
交换了秘密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王玲霞得知,买巧玲生活贫困,没有吃过零食和水果。
她常常专门买一些,和买巧玲一起分享。
每次养母给她买衣服,她都会撒娇,求养母也给巧玲带一件。
买巧玲很感谢王玲霞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反过来,对王玲霞也是真心相待。
有一回,王玲霞的养母生病了。
王玲霞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卧床的养母。
买巧玲扮成玲霞,在病床前帮忙照顾。
之所以要假扮,是怕王玲霞的养母不好意思使唤她。
巧玲每天给对方喂水喂饭,洗手擦身,甚至端屎端尿也没有任何嫌弃。
虽然王玲霞和买巧玲一直在精心照顾,可没多久,王玲霞的养母还是离开了。
后来,王玲霞的养父也离开了人世。
王玲霞突然就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变成了孤儿。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幸好有买巧玲陪在她身边。
否则,她一个人根本不知道,如何走过那段天塌地陷的岁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虽然二人年纪相仿,但买巧玲自小受苦,更能忍受生活中的苦。
为了改善二人的生活,买巧玲开始打工。
她赚到的钱,全用在改善她们的生活上。
就像过去,王玲霞给她买衣服一样,她也常常给王玲霞买漂亮的衣服,鼓励她振作起来。
两人就这样,在患难与共、彼此相伴的岁月里,慢慢地长大了。
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
从找男朋友到结婚,她们都是彼此的“家长”。
哪怕是结婚之后,两家人也走动得像一家人一样。
(中年时的王玲霞和买巧玲)
直到2000年,厄运再一次降临在王玲霞身上。
她的丈夫去世了,只留下她和女儿相依为命。
丈夫去世,家里的经济来源断了,母女二人的生活陷入了拮据。
那时候,买巧玲的生活也并不好过。
她被迫下岗,没有收入来源。
可是,买巧玲一直都是独立又坚强的,很快就找到了出路。
她在家门口开了一家杂货店,卖粮油和日用品,总算能够维持日常生活。
为了帮助王玲霞走出低谷,她常常去看她们母女。
每次去,都会帮她们把冰箱填满,再给她们安排好米和面,和其他很多生活必需品。
她们,就像是彼此的光,总在对方最艰难、最灰暗的时候,照亮彼此。
心有遗憾,找寻家人
2004年,病魔缠上了买巧玲,她被查出乳腺癌。
这一噩耗,让一向坚强、勇敢的买巧玲慌了神,内心充满了恐惧。
在她看来,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遗憾。
她从小苦到大,虽然对于物质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奢望。
但是,她内心唯一的遗憾是,不知道自己出生何地,亲人在哪里。
都说落叶归根,自己不久于人世,在此之前,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根,也算此生无憾了。
买巧玲把王玲霞找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王玲霞很支持她的想法,决心帮她找亲人。
当这个念头一出,二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问题上。
两个人都是被领养的,长相又这么相似,会不会是亲姐妹呢?
正在两姐妹想要找寻家人,探寻身份的真相时,她们在报纸上看到了“寻亲大姐”吕顺芳的消息。
吕顺芳是江苏省无锡市人。
小时候,因为家中贫困,她的小妹妹被家人送走。
可是母亲晚年的时候,一直怀念那个被遗弃的孩子。
为了让母亲心安,吕顺芳开始四处寻找失散多年的妹妹。
只可惜,一直到母亲去世,也没能见到那个女儿。
但吕大姐在找妹妹的时候发现,有许多家庭都遭遇过相似的事情。
她对这些父母和孩子有很深的情感共鸣,所以,她立志要帮助这些人找回亲人。
2000年5月,吕顺芳在家中办起了“寻亲驿站”。
她辞去工作,几乎花光所有的积蓄,帮助近200人找到家人。
当吕顺芳听说了买巧玲和王玲霞的故事,也深受感动,答应帮助她们做亲子鉴定。
更幸运的是,买巧玲和王玲霞的故事也被媒体关注。
一档寻亲节目想邀请她们两姐妹做客现场,到时候,再公布鉴定结果。
(王玲霞和买巧玲)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一阵焦急的等待过后,她们得知:原来,二人真的是亲姐妹。
顿时,她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虽然她们相认了,但脑子里的疑问却挥之不去。
她们到底是哪里人,还有哪些家人呢?
当初,她们又为何会被遗弃?
为了帮助她们答疑解惑,媒体又帮她们在各电视台和报纸上刊登寻亲启事。
启事发出去后,很多人都赶来认亲。
但在做了DNA鉴定之后,并没有血缘关系。
一次次期盼,一次次失望,两个人都快失去信心了。
她们想,自己也已是五十岁的人,或许,亲人们早已不在人世。
对于这条寻亲路,她们渐渐不再抱有希望。
有一天,江苏镇江一个叫贾学庆的男人联系她们,说她们可能是他的妹妹。
但贾学庆说,妹妹们是1955年出生的。
买巧玲和王玲霞又失望了。
因为她们的养父母说,她们是1956年和1957年生的。
虽然不知道哪一年是对的,但都不是1955年。
(二哥贾学庆)
可电话另一边的贾学庆却坚持说,他们一定是亲兄妹。
因为他记得两个双胞胎妹妹的样子,和照片里的买巧玲和王玲霞非常像。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贾学庆将自己的DNA样本邮寄到北京。
几天后,结果出来了。
他们真的是亲兄妹。
浮萍找到了根
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人家的生活,都在温饱线以下挣扎。
家住江苏的许道开一共有八个子女,妻子又卧病在床,他根本无力抚养这么多孩子。
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他只好趁着妻子熟睡时,将两个最小的双胞胎女儿送走。
贾学庆本来是许道开的二儿子,送走妹妹的时候,他和大哥都已经开始记事,有了模糊的记忆。
当时,虽然非常不舍,但是他们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送走了,还有活路,总比在家饿死强。
于是,父亲让已经会写字的大儿子,把两个女儿的生日和出生地都详细写下来,放在她们的衣服里。
到了南京之后,父亲躲在暗处,看着警察抱走了两个女儿。
当时,许道开泪水纵横,但是内心却很安慰。
至少,两个孩子有口饭吃了。
贾学庆清楚地记得,买巧玲和王玲霞的生日是1955年6月18日。
他说,母亲得知两个妹妹被送走后,急火攻心。
本来身体就虚弱,之后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世了。
遗弃了两个女儿,也一直是父亲的心病,他内心充满愧疚。
他一直央求子女们寻找两个妹妹。
可是,那个年代的讯息并不畅通,找人如同大海里捞针,一直没有结果。
如今,总算亲人相认。
寻亲节目播出5年后,2011年11月18日,离家半个世纪的两姐妹,终于踏上家乡的土地,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
得知她们姐妹要回家,乡亲们在村口拉起横幅,热情地迎接她们。
家人们围聚在一起,呼唤着她们的乳名。
亲情,岂是时间和距离可以割断的。
回家后,买巧玲和王玲霞才知道,大哥和二哥也被过继给了别人,他俩也都不姓许了。
所以,他们兄弟姐妹八人,一共有5个姓氏。
虽是同根生,却有不同的命运和归宿。
哥哥姐姐们带着买巧玲和王玲霞来到父母的坟前,向父母跪拜。
两姐妹说:
我们不怨父亲,因为我们知道,父亲把我们送走,是为我们找活路呢!
说完,兄弟姐妹们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兄妹6人在老家合影)
王刚曾在某节目中说过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血脉总是相连,亲情无界无边。
这一次的团聚,也算是给带着遗憾逝去的父母,最好的慰藉了。
其实,对于当时的买巧玲和王玲霞来说,已经50多岁,自小漂泊在外,对家乡和亲人根本没有记忆。
哪怕后来回乡,家乡和亲人的样子,对她们而言也是陌生的。
可是,她们为什么一定要寻亲呢?
因为,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栖息之所。
而家人,是你无论何时归来,都会张开双臂接纳你的人。
找到了家,找回了亲人,她们的心灵便再也不感孤单。
被遗弃的事实可以遗忘,半生凄苦可以遗忘。
但是家和家人的样子,定是要记在内心深处的。
浮萍,生而有根;人,生而有痕。
作者:朱小鹿&张益菲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文章内容可能有引用其它网络内容,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免费删除:https://www.whnhnc.com/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