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8月9日电(记者俞俭)记者9日从武汉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9日凌晨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朱英国于1939年11月出生,湖北罗田县人,1964年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教,1975年被任命为湖北省水稻三系协作组组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英国长期从事杂交水稻和植物遗传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杂交水稻种质创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从1969年开始水稻生物学研究, 1972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利用红芒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合作育成红莲型水稻三系及红莲型杂交稻;80年代中期,利用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的败育株与协青早选杂交育成马协不育系和马协型杂交稻;1980年开始研究水稻光敏核不育,主持选育出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的粳型和籼型光敏核不育系7个。
40多年来,朱英国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机理、杂种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优质高产杂交稻育种和产业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选育的杂交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近1亿亩,产生了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湖北省科学大会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
从事科研近半个世纪,他始终心怀“为天下苍生饥寒”终身奋斗的坚定信念,常年顶烈日、冒风雨奔波在田间地头,他是一位对土地对农民充满深情厚爱的赤子,更是一位对农业科学有着孜孜不倦探究精神的科学家,被誉为“农田院士”。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鄂州实验基地看望朱院士。
朱英国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先后招收近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遗传学、杂交水稻科学人才,桃李满天下。他爱生如子,提携后学,投入大量心血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敬重的恩师。(完)
文章内容可能有引用其它网络内容,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免费删除:https://www.whnhnc.com/w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