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制亲子鉴定?强制亲子鉴定需要什么条件?
一,强制亲子鉴定就是说亲子鉴定能强制进行。
在确认亲子关系的诉讼中,亲子鉴定能否强制,可否直接推定对拒绝鉴定一方不利的事实成立。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认为,亲子鉴定因涉及身份关系,原则上应当以双方自愿为原则。但是如果非以及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有相当证据证明被告为其生父或生母,且非婚生子女本人尚未成年,亟须抚养和教育的,如果被告不能提供足以推翻亲子关系的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应当推定其亲子关系成立。
二,强制做DNA亲子鉴定的条件:
一是涉嫌犯罪的情况下强制鉴定,如涉嫌强奸罪的;
二是遇难者(空难、海啸等)身份无法辨认的;
三是认领被拐卖儿童的;
四是未婚先育落户,超生落户、无法提供出生证明的。
其余的不能强制鉴定。
法律依据:
《新婚姻法解释三全文》
第二条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个人申请亲子鉴定一般不需要经其他任何有关部门同意。个人亲子鉴定的流程一般具体如下:
一、委托单位(人)填写委托书。委托单位包括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机关和律师事务所。
二、自愿提供被鉴定人的身份证、出生证,留下复印件。
三、被鉴定人自愿照像。
四、抽取被鉴定人的血样。
五、将标本送交专业技术人员,并签收。
在离婚案件中,一般由主张确认或否认亲子关系的当事人提出鉴定申请,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应当举证,但为保证亲子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往往由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为当事人委托法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但当事人不申请亲子鉴定的,法院也不能主动依职权进行鉴定。亲子鉴定还需被鉴定人同意鉴定,不能强制当事人进行亲子鉴定,
家庭暴力倾向的鉴定有哪些?家庭暴力倾向的鉴定有哪些?
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的家庭暴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间存在难以割断的内在联系:
首先,在对身体的暴力中可包含对性的暴力,而对身体的暴力无疑会引发精神折磨和心灵伤害,于是引发间接的精神暴力;
其次,对性的暴力既是对被害者的身体暴力,也是精神暴力;
再次,对被害者的精神暴力,毫无疑问地会损害被害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从而导致间接的身体暴力。
什么是亲子鉴定?什么是亲子鉴定,司法亲子鉴定和个人亲子鉴定怎么做
在说亲子鉴定多少钱之前,先说什么是亲子鉴定,司法亲子鉴定和个人亲子鉴定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做亲子鉴定的权利,无需申请,但是首先要明确做亲子鉴定的目的:
1。司法亲子鉴定。
如果是报户口、公证、打官司,那要做司法亲子鉴定,需要鉴定人到场,现场采样、拍照片、工作人员核对核对证件,带上鉴定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司法亲子鉴定的报告才是有法律效力的。
无创亲子鉴定天数不够提取不出来 结果倾向不支持是啥意思
应该是检测的到的SNP位点不足以给出符合标准的鉴定意见。但是已经检测的SNP位点有很多是不符合遗传规律的,所有说是倾向于不支持亲子关系的。
亲子鉴定在判定亲子关系的时候,是有国家发布的标准的。无创检测的到DNA数据量不能达到国家的质量控制标准,一般鉴定中心是不能给出鉴定意见的。倾向的鉴定意见,是实验人员根据经验给出的判断。这种情况,等周数大些,重新取样,检测到一定量的SNP位点数据,就可以给出符合标准的鉴定意见了。如果现有的数据量说是倾向不支持,一般重新检测得到一定量的数量,给出不支持的结果概率大。
我应不应该挨打5o字
不该,打孩子的危害
1、影响亲子感情
•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
•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
2、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3、伤害自尊心
孩子虽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时,因为害怕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惩罚,所以会思前想后、畏首畏脚;在他人面前时,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备,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导致拘束、紧张情绪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开,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6、学会撒谎
因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过失,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于是就有可能学会撒谎。
7、让孩子失去内疚感
孩子犯错后,如果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却没有惩罚他,他心中会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会使孩子觉得一报还一报,挨完打便两清了,心理也平衡了,于是失去内疚感。这种情形,在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身上经常发生。因此,对一个比较自觉的孩子,犯错后,激发他内心的道德自觉,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网友:亲子鉴定男权倾向
导读:有人说构成现在婚姻诚信忠诚的这一道德体系已经崩塌,因此现存的婚姻家庭模式,已经不适合以后的社会状况。
我们应该探索新的婚姻模式,允许年青人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走适合他们的婚姻,并形成新的道德体系。
曾经听到一个笑话:昨晚跟媳妇带两岁的儿子去吃涮羊肉,结果儿子回去后上吐下泻,于是两口子就带儿子上医院!
本来就挺着急的,心烦意乱。媳妇还一直在那哭!就吼了她:别在那哭哭啼啼的了,烦死了!她回了我一句:不是你孩子,你当然不心疼!然后我好像知道了什么…
本来是个供人一乐的网络段子,但是却硬生生的成了我们身边的现实。
在外打工的曹磊在网上认识了李丽(均为化名),交往三个月后发生关系,之后李丽未婚先孕,于是便领证结了婚。
孩子四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曹磊这才知道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当曹磊拿着亲子鉴定找李丽对质的时候,李丽很淡然大方的承认孩子的确不是曹磊的。
原来在孩子一岁的时候,李丽就知道了孩子并不是曹磊的,而是那段时间发生过关系的另一个人的。但是李丽选择了隐瞒,如果曹磊没有发现的话,估计这个秘密会被隐瞒一辈子,而曹磊也会替别人养一辈子的儿子。
有人说:男人最可悲的不是头上顶着青青菜园,而是顶着青青菜园还在不断的抚育菜园里的菜还不自知。
为了杜绝男人再受到这样无端的伤害,脑洞大开的网友建议孩子上户口时进行“强制亲子鉴定”,这样既可以保证不帮别人养孩子又可以杜绝人口买卖,还可以纠正医院抱错孩子,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那我们来探讨一下这样的建议是否可行?
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女人的孩子肯定是亲生的,男人的孩子就不一定了男人出轨是送货,女人出轨是收货,然后怀孕、坐月子、抚养、金钱、人工都在自家老公身上。
情节虽然一样恶略,但后果其实还是有区别的。男人送货伤害更大的是别的家庭,女人收货伤害更大的是自己的家庭。老天给予女人生育的能力,女人才是传宗接代的主角,男人只是打了个配合,但是之后对孩子的养育和感情的付出却和女人并无差别。
一旦得知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之后,生理上的毫无关系和心理的难以割舍会对男人和孩子产生很大的精神障碍和痛苦。
可以说一旦发生这种事情,感情上受伤最大的永远是男人和孩子,毕竟女人就算失去了家庭,至少还可以保证孩子是自己十月怀胎生出来的亲子。孩子永远都属于女人,却不一定属于男人。
之前王宝强和马蓉的离婚案闹得沸沸扬扬,最后也去做了亲子鉴定,假如孩子不是王宝强的,王宝强会傻不拉几的继续给别人养孩子吗?
我想是个男人都不会的。
男人和女人在生理上的区别就注定了孩子对父亲和母亲的不同等伤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现代人的“性”观念更加开放自由在以前的男权社会,女人没有丝毫的尊严可言。没有自由恋爱,只有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过去的女儿真的是泼出去的水,死活不论。而且夫家一旦意外死亡,就是要当一辈子的寡妇。不守妇道更是要被浸猪笼,被所有人唾弃,还会连累这娘家夫家抬不起头来。
这种糟糠被摒弃实属大快人心,现代的女性实现了自由、自强,却独独好像忘了自爱。
或许是被历史压抑的太久,或许是被欧美的自由奔放的“性文化”冲昏了头脑,中国女性也逐渐加入到所谓的“性自由”,觉得是一种先进、潮流的思想,为加入未来发展的主流而感到高兴自豪。
柯罗连科说:思想是行动的基础。
是了,思想观念的转变让现代女性的“性作为”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她们不在保守,不再有意识的控制冲动和欲望,而是选择了释放和享受身体上的愉悦。
不再被传统的道德观念所束缚,不在怕被别人指指点点而嘲笑。
所以才会有了“你的孩子可能不是你的孩子”的拗口说法。
当然,男人做了几千年的掌权者,思想观念上自然一直比较开放自由。所以才会让男人的变化看起来要优于女人的变化。
男人似乎在逐渐忠于另一半,而女人似乎在逐渐反叛另一半。
应对问题的实际解决办法|即使道德上升到法律层面,也只能减少发生的频率那我们之前提到上户口前的“强制亲子鉴定”到底有没有用处呢?
01 有用
毕竟有后果的事情会让人投鼠忌器。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平头哥”,不服就干,动物世界里的动物也会考虑做一件事情的后果,更别提是高级动物---人了。
我的家乡是个小城市,之前的城市卫生简直脏的下不去地方,后来通过出台一系列的规定政策,现在年年都被评为卫生城市。
比如在大街上扔烟头罚款50元,吐痰付款100元,而且都是便衣,根本不知道谁是工作人员。
所以之后的城市卫生好了不少,这是法规的好处,可以让大多数的人遵守游戏规则。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有很大的帮助。
02 不能根绝
但是杜绝了扔烟头、吐痰的现象吗?
没有。清洁工依然一天到晚的不断运作着,总有看不到的地方,而看不到的地方就藏着不为人知的罪恶。
即使是像美国、德国这些法律较为健全的国家也不敢说犯罪率是零。
为什么要有道德约束?就是因为有些不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可以在道德的约束下让社会环境更好。
法律和规则更大的作用是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而道德让这个社会变的更好。
但有句话说的无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说明总会有些不务实的人想要钻空子,成为规则下的漏网之鱼。
但是这种政策可能实行吗?在我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从根本上在违背人的心里意愿,当然,主要是心怀龌龊的女人和抹不开面子的男人。
毕竟这并不是范围性的事情,而是小概率事件,我相信大部分的男人女人是好的,是忠于爱情,忠于婚姻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一颗龌龊不堪的心。
---END---点个关注呗!
文|Jenny
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可谓是槽点满满:强制观看、延迟播放、插播15分钟商业广告以及请了几位被网友称为“不男不女”的当红偶像来给孩子们助力。
其中,被声讨得最激烈的就是这些为孩子助力的阴柔派偶像小生们了。
在一个国家级的媒体上呈现一档教育性质的节目,受众指向的是孩子们,难免就会有很多人(尤其是父母)条件反射般地发出各种担忧的声音:
这是在教孩子浓妆艳抹吗?这是在错误的引导孩子的审美?这是在害孩子啊,救救孩子!这一波集体发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得迅猛,这也是“小鲜肉明星”这个群体被骂的最惨的一次。
然而,就像游戏会害了孩子,早恋会害了孩子这些论调一样,“娘炮”“少年娘则国娘”这样的说法背后暴露的是家长们自身对孩子教育失控的焦虑,也是整个社会集体潜意识里对“男子汉”“阳刚气质”等男权思想的迷恋以及对多元化养育的抗拒。01
当人们在批判“娘炮”时,到底在批判什么?
“男孩该有男孩的样字,女孩该有女孩的样子。”这几乎是大部分父母会对孩子说的话,所以男孩天生就是短头发,天生喜欢汽车,天生数学就好,天生就胆子大等,而女孩对应的则是,长头发,喜欢洋娃娃,心思细腻,温柔文静,不擅长理工科等等。
对于调皮胆大的男孩该怎么做,对于文静细心的女孩又该怎么教育,可以说在每个父母心中,是有一套比较清晰的教养对策的。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着相反性别的个性气质时,很多家长也一定会让孩子向着自己原有的性别气质去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在各大育儿论坛上,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儿子像女孩一样,说话细声细语的,总是爱玩一些女孩子爱玩的玩具,性格也糯糯软软的,该怎么办?
“该怎么办?”背后透露的是对儿子将由可能变成“娘炮”的深深的担忧,往深一步讲,当男孩开始出现以下行为时,很多父母都会认为他是有问题的,不正常的。
注重穿衣打扮,相貌清秀,体型偏瘦不隐藏情绪,会展现脆弱的情绪(会哭、会害怕)温柔体贴,在乎他人想法,解决纷争主要用语言、情绪或社会关系与男性肢体接触较亲密,有较多情感交流等所以,当我们在批判“娘炮”时,我们批判的是一个男孩在公众面前竟然毫不忌讳的展现自己的情绪、内心的想法以及自己清秀的审美倾向。
如果我们把男孩这个词换成人,就没有任何问题,可把这些性格喜好放在男孩身上就会成为一种担忧,实在是看不懂这样的逻辑。
一个男孩长得清秀,注重自身装扮,喜欢和人交流,乐于社交就要被批评?就一定要把他变成一个邋里邋遢,说话粗鲁,寡言的人?
这真的是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
02
“少年娘则国娘”时,到底在担心什么?
不难发现,很多人认为的‘娘炮’其实就是因为一个男孩呈现的是和“阳刚”“爷们”完全相反的特质,也就是“女性品质”。
似乎女性品质对于男孩来说就是一种 “毒害”一样,认为“阳刚”爷们的做派就能让男孩子们立于不败之地。
真的是这样吗?
一项针对美国28起校园枪击案的分析发现,青少年对于男性气概的追求对类似暴力犯罪的发生起了关键的作用。
国内与之性质类似的案件也在频繁发生,多起校园性侵和杀人案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阳刚之气”的推崇是否在行凶的男孩们走向深渊的过程中扮演了相同的角色?
欧美国家的诸多学者早已开始反思推崇四肢发达、情感压抑、支配他人的男性气质可能对个体带来的潜在危害。
而如今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却在积极培养这类”阳刚气概”的男儿郎,这样的男儿郎能否真正成为”优秀的“推动“国强”的中坚力量真的还是一个问号。
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成为情绪压抑,心理问题诸多、不懂处理人际关系,习惯暴力冲突解决的问题的“定时炸弹”的概率反而会更大。
所谓的“少年娘则国娘”表达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恐慌?
是怕男孩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没有坚韧的内心?
可这些品质几乎和性别没有任何关系,也和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不管男女,做人的责任感,担当都很重要,不是吗?
如果父母们真的是担心男孩们会失去勇气,责任,担当,那应该从日常的生活教育中去下功夫,将这些品质一点一滴的渗透到孩子的行为意识中。
而不是把跟着主流舆论对着“娘炮”“小鲜肉”口伐笔诛。
03
被误读的“阳刚”和“男子气概”
在生活中,我发现有些父母常常会这样夸赞家里的男孩:“我家儿子有出息了,小小年纪就会撩妹了。”
也许是开玩笑,但在无形中是会让男孩误以为挑逗女性就是“阳刚”和“男子气概”一种表现。
然而这种阳刚和男子气概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家男孩会朝这个方向成长:
追求发达的肌肉,长成猛男,日常打扮不拘小节不轻易展现除愤怒以外的其他情绪,特别是不能展示脆弱的情绪(如恐惧、悲伤等)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不敏感也不在乎 (霸道总裁),解决纷争主要依靠武力(能动手别bb)视女性为性目标,毫不掩饰对女性的欲望,除此之外,视女性为各个其他领域的弱者与其他男性或为“兄弟”,或为竞争者;和“兄弟”们保持距离,不可有过多身体接触和情感交流这就是大部分父母)眼中的“阳刚”和“男子气概”的具体的形象。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阳刚气质”给男孩到底带来了什么?
针对美国中学生的若干追踪研究发现,那些更“man”的男孩—也就是强调“男子气概”、“阳刚气质”,不表达脆弱的情绪并追求成为硬汉(physical toughness)的男孩,对学校学习的兴趣更低,数学成绩更差。
越追求男性气概的男孩,学习成绩越差,表面上看,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学习兴趣更低,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更man的男孩人际关系更差,更缺乏自信心,情绪更抑郁。
同样的,在社会情绪发展这块,印第安纳大学的Joel Wong及其合作者在综合考察了78个实证研究的结果之后的确发现,越是遵从传统男子气概的成年男性,寻求心理帮助的水平越低,心理健康也越糟糕。
一项包含中美两国青少年的研究也发现,在日常交友中具备“铁血真汉子”风范的男孩,抑郁程度更高,而自尊心和友谊质量更低。
除此之外,大胆无惧铁血义气的”男子气概”和“阳刚气魄“也成为了各种愚蠢的危险性行为的背后推手,酗酒,飙车,抽烟,吸毒,性犯罪,打架,斗殴......针对美国和华人青少年的研究都指出,对于传统男子气概的推崇,和男青年对恋爱暴力的支持态度显著相关。
总结下来,我们目前所推崇的“阳刚”和“男子气概”更多的是对个体情绪的压抑,霸道总裁式的自恋以及对女性的歧视。
而这些对于一个男孩的成长来说才是最大的伤害。
所以,真正对男孩最好的性别教育是应该让男孩们在一个宽松的、多元化的环境中自由成长,摒弃对男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只准阳刚,不准阴柔),迎来真正的”少年强,中国强“。
——————————————————————————————————
十分妈妈: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公众平台,在这里,为你分享提升妈妈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众号:shifenmama8
注:此文是17岁的女儿寒假所作。
当除夕夜零点的钟声响起,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我想起了那位女性——那位流落徐州丰县,被男人“捡”回家拴起来的女子。
他们说她精神失常,拔掉她的牙齿,剪断她的舌尖,禁锢她的自由。他们说她精神失常,却又让她生下八个孩子。
我回忆着视频中那个男人的模样,那个贫穷、瘦弱的男人。世人眼中佝偻着背的弱小男子,唯有在她面前时,突然高大了起来——像一座山。
西游记里,孙悟空被五指山困住,而她则被这个男人困住,无法挣脱,也无法逃离。
一时间,我又想起了那忍辱负重多年,从大山中逃出的女子,想起了那发疯前在墙壁上写下“我想回家”的女子,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先是被卖做童养媳,丈夫死后又被卖给一户人家。她试图逃走,却又被抓了回来,人们指责她的反抗。
于是她屈从了,人们便又取笑她的认命。祥林嫂身处的年代早已过去,“祥林嫂”却没有消失。
窗外响起几声鞭炮,禁令之下,依旧有人试探。
在这万家灯火团圆时,书中的祥林嫂悄然离去,成为人们短暂的谈资,现实中的丰县女子,和其他被拐卖、被囚禁、被欺侮的女性,她、她们的家又在哪里呢?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心中升起一团火焰,忽而黯淡,忽而明亮,忽而炽烈,忽而平和。
在黑暗中,我看到了那些被打掉的女胎,被杀死的女婴,被剥夺教育权利的女孩,被明里暗里就业歧视的女性,被当做生育机器的女性……她们说,不公平。
于是我流下了眼泪。我看到那些被男权社会规训女性,她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我不怪她们——也许我是怪她们的,可我不想再怪罪她们了,我是幸运的,而她们不是,仅此而已。
我看到了那些勤劳的、智慧的、觉醒的女性,即便在不平等的大环境下,依旧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
他们有的是各领域的领袖者,有的是默默帮助女性的普通人,他们传递着能量与希望。
……
在这混乱的思绪中,我越来越困,在坠入梦乡的前一刻,我脑海中最后一帧画面,定格在秋瑾女士写的《勉女权歌》:
“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
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
愿安作同俦,女子竞同牛马偶。
曙光新放文明侯,独去占头筹。
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
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新的一年里,愿女性可以更大胆一些,更有野心一些。政界、军界、商界、文化界,都 需要更多女性的声音,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之后,我们才会变得更好。
我不知道男女平等的路还有多长,可是我知道:要往前走。
文章内容可能有引用其它网络内容,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免费删除:https://www.whnhnc.com/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