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宋代瓷器的介绍
这个怎么介绍啊? 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非常灿烂的时期,南方和北方的窑口众多,最著名的就是定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龙泉窑,建窑,磁州窑,吉州窑,湖田窑等等.这些窑口的瓷器各有特色,至今仍是各大拍卖行追捧的目标.由于窑口太多,值得讲的东西也太多,所以这里没法说清的.估计有人会在网上找一些资料贴给你,你也可以自己去网上找.还有可以看看<中国陶瓷史>里宋代的章节,内容比较精简但又丰富.总的来说,宋代的瓷器发展可以算是中国瓷器史上最灿烂的,即便是后来的明代永乐宣德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比不上的看你需要什么了
宋代的五大瓷及其特点是什么?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有官、汝、均、定、哥等窑。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宋代统治者崇尚复古之风,追求造型美、线条美、古朴美。宋代五大名窑:官、汝、钧、定、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薄釉厚的制品。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窑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着垫烧的沙粒或支烧痕。后期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因此口沿有“芒”,但烧成的器物都很规整。作为皇室使用的贡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银或铜,更显豪华尊贵,故称之为“金装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均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今汝州)。临汝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迄今尚未发现汝窑的确实窑址,只有瓷器传世。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烧瓷时间短促,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所以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传世品全世界仅存60余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国、日本等博物馆收藏,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结、平安、吉祥和富贵。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汝瓷烧制技术失传800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故名钧窑,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传世哥窑器为数不少,但哥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中国古来有着“瓷器之国”的美誉,宋瓷作为中国瓷器的巅峰代表时期,是承袭前朝瓷器制作风格影响,结合宋代人文思想、理学的兴起、诗词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等形成的美学体现,即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正是这时叱咤风云的匠人师傅精湛的工艺水平,使得瓷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接下来茶小逸就带大家辨别五大名窑瓷器的一些基本特征。五大名窑之首,天青釉、薄胎满釉、蟹爪纹汝窑因窑址在汝州得名,汝瓷造型极简,最大的特点在于釉色,特别是天青釉,颜色如同“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薄胎满釉能产生出“似玉非玉而胜玉”的效果。被宋徽宗钦定为御用瓷,由于靖康之变,汝窑开窑时间非常短,产出不多,至今已知传世的作品仅有65件。(玛瑙工艺的入釉是汝窑工艺的一大特征,玛瑙起的是着色稳定剂的作用,会出现蟹爪纹),汝窑整体上显示含蓄沉静、温柔敦厚的风格,为五大名窑之首,也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北宋 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台北故宫官窑,顾名思义就是官府经营的瓷窑,有北宋官窑(旧官)、南宋官窑(新官)之分,北宋官窑形制、工艺、釉色与汝窑有共同之处,造型大多仿制商周和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釉色与汝窑的天青色为上,随着北宋灭亡而终结;南宋官窑胎体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造型相当大气古朴,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标志性的特点是“紫口铁足”,由于胎料中含铁量很高,导致瓷器口沿釉薄的地方呈灰紫色,而底座没有釉的地方呈黑褐色。大件较少、以小件为主。南宋 官窑 金边方盆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网状开片、金丝铁线、无光釉、聚沫攒珠哥窑为章生一在龙泉创建的瓷窑,为啥叫哥窑呢?因为他弟弟章生二也有个瓷窑,互为哥窑与弟窑,哥窑造型庄重、古朴典雅,最大的特点是釉色采用无光釉,呈现出“酥油”一般的哑光,釉面有网状开片,犹如冰裂纹,最典型的称为“金丝铁线”,就是黑色的大裂纹中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又由于哥窑瓷器釉面通常很厚,甚至与胎一样厚,导致烧制时釉面中含有气泡,如珠隐现,因而还有着“聚沫攒珠”的说法。南宋 哥窑 双耳鱼纹香炉 台北故宫博物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钧窑因窑址在均州得名,与我们前面说的三窑一样,钧窑烧的也是青瓷,然而釉面却并不止青色,由于复杂的配釉工艺,使得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烧之前还是青的,烧之后赤橙黄绿啥色都有,变化无穷,神秘莫测,当时就有诗写它“落日紫翠忽成岚”,这种技艺被称为“窑变”,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美誉。北宋 钧窑 方花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白瓷著称、白中闪黄、芒口、印花定窑因窑址在定州而得名,是五大名窑中唯一不烧青瓷的,而以白瓷著称,定窑里面含有铁和钛,用木材烧制,在木材燃烧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还原焰(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釉面会出现纯白和白中闪青的现象;北宋以后到清,用的是氧化焰(完全燃烧),就是白里泛黄了。由于定窑的瓷器通常叠压烧制,所以口缘一般不上釉,称为“芒口”,造型上定窑以精美工整的印花著称,有浮雕的美感,独具一格,定窑除了白瓷驰名外,也有绿定、黑定、紫定。除了烧制器皿,定窑还有一个特殊业务,就是烧制枕头,最有名的莫过于婴儿枕,宋金时相当流行,但搁现在,这种瘆人程度恐怕没人睡得着吧?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五大名窑最早在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中出现的:“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故,今五大名窑里没有柴窑,北宋的官窑和哥窑至今未发现窑址,但有实物存世,汝窑、钧窑、定窑窑址已先后被发现,不存争议,传承关系也非常明确。宋代的审美分两个方向,一个是宋代宫廷审美,也就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体现,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由于宋徽宗个人的喜好和提倡,重青瓷,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一种感受,注重精神至上;另一个是宋代民间审美,则跟官方不同,它重纹饰,百姓比较实际,相对艳俗,对文字的装饰直接表达,强调世俗的感受,主要是为了取悦于大众与市场。这两种审美构成了宋代陶瓷审美的丰富多彩。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茶遇好器,妙不可言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
宋代陶瓷在那时都有什么?
越窑,所见的纪年款基本上都是北宋的,年号有“太平戊寅”(978年)、“淳化二年”(991年)、“熙宁四年”(1071年)等,这种四字纪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只已无多大差别。也有款识文字较长的,如绍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的一件北宋越窑粮罂瓶,腹壁划有“上虞窑匠人项霸造粮罂瓶一个献上新化亡灵王七郎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31字,说明它是北宋初(998年)上虞匠人项霸造的一个“粮罂瓶”,内装粮食给王七郎的随葬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宋代哥窑瓷器怎么鉴定呢?
二、看釉:宋代哥窑瓷器的釉多为乳浊状,并且光滑肥厚,一般都是灰青色,也有一部分是浅灰青色、浅米黄色。而也有炒米黄色,炒米黄色的釉有大有小,大的多为深褐色,小的为褐黄色,而且纹路清晰,布满了开片纹。
开片纹的纹路是交错形成的,而这样交错形成的纹路呢,这种纹路显示得密而不疏,细眼者把它称为“鱼子纹”,也被叫做“百圾碎”,大纹的纹路人们称为铁线,大纹中混着小纹的称为金丝。
如何鉴别宋瓷
宋代是陶瓷史上的高峰,有著名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官哥钧定,这些现在都是价值上百万的名品,还有宋代的北方民窑,有耀州窑,磁州窑,定窑(民),钧窑(民),淄博窑。南方民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宋代的瓷器造型都很古朴,磁州窑,耀州窑,定窑多刻花装饰。这个有很多很多,一下说不好,主要要在平时的实践中自己慢慢体会,我QQ271906381,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加我,祝你好运,望采纳!
怎样鉴定宋代钧釉瓷器
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人们见到的都是后是仿制的钧窑瓷器。谢谢
网友:亲子鉴定宋代陶瓷
古代青瓷的发展,因南宋官窑的兴起壮大而达到顶峰,但随着南宋王朝的覆灭,南宋官窑作为仅供皇室使用的御用瓷业也随之消亡。能够流传下来的珍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官窑瓷器常常被当代和后代所仿烧。
这其中不乏一些颇具名气的瓷窑,龙泉窑就是其中之一。龙泉窑中有个溪口仿官,这个窑址现在已经成立了博物馆,并且已经确定认为它是南宋官窑,但我的观点还是认为这是仿官窑的一个品种。
龙泉石灰釉
石灰碱釉
溪口仿官具有官窑的典型特点——紫口铁足,它也是用的是黑灰色的青土,唯一不同是釉质玻璃质感比较强,光洁亮丽。因此,溪口仿官对薄胎厚釉的要求又过之,更加精细。南宋时就有溪口仿官,大窑也有一部分仿官性质的,但是没有形成规模。
溪口仿官
朱伯谦先生在《龙泉青瓷简史》中认为,由于在龙泉窑中至今还没有找到黑胎青瓷发生和成长过程的迹象,因此推断龙泉黑胎青瓷在生产工艺上是受了南宋官窑的影响,是龙泉仿官或龙泉官窑的产品。
龙泉黑胎青瓷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龙泉窑青瓷碗,口径26.1厘米,敞口,口呈花瓣形,通体施淡粉青釉,釉质柔和滋润,开冰裂纹,口沿有磨损痕,镶铜口,此器造型端庄而精巧,是南宋龙泉窑仿官瓷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龙泉窑青瓷碗
除了宋朝当代的仿制以外,元代也对官窑进行仿烧,在修内司官窑里面,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哥窑表象的瓷器,这一部分瓷器出现在元代。
修内司窑原本为南宋官窑,随着元人入侵,官窑一度废止,直到元代的早期有一部分人到了窑址去恢复它的生产,但由于一些变故又再度停烧,到二次又回到了窑址才再度复烧。
因此,修内司官窑在元代期间有两个复烧阶段。在二次复烧阶段里面,找到了类似于这样的哥窑瓷片,这些元代窑层中的产品,就是仿修内司官窑而来的,虽然还有修内司官窑的光环,但是它的实质不在,精神不在了。从器型上看与当时的官窑精细程度差了很多,制作工艺也相对相对下降。
哥窑瓷片
下图是一件修内司官窑器物,是文房用具,虽然很小,但是制作工艺非常精。到这类表象的东西,我们有的专家可以可以说它是哥窑,有的专家可以说是官窑,那么官哥难辨,这就是它的一个特征之一,所以的话像这类东西,你把它定义为官窑也行,把它定为哥窑也行。
修内司官窑
明代迄今,古陶瓷领域一直存在“官哥不分”之说。“官哥不分”指的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中,官窑和哥窑的基本特征混淆不清,难分仲伯。明浙江钱塘人高濂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明万历进士屠隆列举他的众多文房瓷具更是官哥并提,不予区分。
诚然,哥窑瓷器和官窑共同之处,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但其实只要仔细研究还是能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的。
其一,官窑口薄、口釉淌、竖向水渍,口上扬;哥窑口厚、釉厚有横向水渍。其二,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釉没有汗相。其三,在开片上,官窑竖线长、横线短、线方向不定,横线根粗稍细;哥窑竖线长、横线短、竖线多左旋。其四,在胎体上,官窑薄,但坚重;哥窑厚,没有官窑坚密重。
元代窑层产品
据考古发掘证实,元代时期的仿官窑只有龙泉金村,大窑二地五处窑,是黑胎官窑。其釉层比宋器薄些,釉面暗淡,不够均匀,泛灰或泛黄白。开片较大不连贯,色浑浊,色较淡较浅,不像宋器那么色重,开片大小相差悬殊,不像宋器那么细碎。纹线比较僵直,不像宋器在小范围中也显曲折。
可以说,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开始仿官窑了,发展到明清,对于官窑的仿制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并且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更多瓷器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李国刚《高古瓷鉴定系列教程》!
瓷器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来和大家一起看一看发生在瓷器釉色上的缺陷,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缺陷帮助我们鉴定。
釉泡 瓷釉缺陷之一。是釉层在烧制过程中因化学反应产生的釉泡不能完全排出而形成的一种“釉病”。釉层内的气泡一般细小,鼓在釉层表面的釉泡略大,易受摩擦而破裂,污染后形成黑色疵点。
鬃眼 瓷釉缺陷之一,又称“针孔”、“猪毛孔”。釉面上呈现似皮革毛孔的细小凹孔。这是由于釉料中某些有机物和某些杂质含量较多,而在预热和烧成时升温过快,温差大,使这些物质在氧化阶段未能得到充分的氧化分解,而到还原和高温阶段继续分解,这种反应产生的气体逸出釉面,当釉的高温粘度大时,流动性差,气泡破裂在釉面形成的小孔不能被釉面覆盖,即形成小小的孔隙。这是明代永乐、宣德瓷器釉面的显著特征之一。
橘皮 瓷釉缺陷之一,又称“橘釉”。指瓷器的釉面不平整,呈现类似于橘皮肌理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坯体表面修整不善,釉层过薄又不足以弥补坯体不平整的缺陷。或是由于釉料不够细,釉浆太稠,釉浆在坯体表面分布不均匀所致。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粘度过大也易产生这种现象。常见于明代永乐、宣德瓷器上。
斑点 瓷釉缺陷之一。釉面上出现不同于釉面颜色的斑点。造成原因是釉汁中各种矿物质在烧造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也有因胎体本身淘洗不纯或匣钵内不洁净所形成的。最常见的是黑褐色斑点。
现代仿苏麻离青
滚釉 瓷釉缺陷之一,又称“缩釉”。指釉面向周边滚缩,形成中间缺釉露出胎骨。形成原因很多:釉面受表面张力作用,施釉时坯胎过湿,釉的高温粘度过大或坯面有油,窑工手上有汗,烧窑时窑中水气过多,坯面潮湿,加热后局部釉料卷起、脱落等。
缺釉 瓷釉缺陷之一,又称“漏釉”或“短釉”。即瓷器表面局部缺釉。造成缺釉的原因很多:釉浆的附着性差,釉层过厚,干后脱落;釉的高温粘度过大,与坯料配方不适应而引起釉层蜷缩;施釉时坯面有油污和灰尘;浸釉时,釉浆未浸满全器;坯体施釉后不慎将局部的釉碰落;釉浆用水有油污;坯体入窑水份过高,烧成时窑内水气太多,使坯釉中间分层,造成釉层剥落等。
粘砂 瓷釉缺陷之一。底足釉面粘有砂粒。器物在装窑时为避免粘连,多在窑床上铺垫砂层,高温作用下,砂粒与器底釉汁粘接在一起。明末天启、崇祯时民窑制品时有粘砂现象。
吃烟 又称“串烟”“吸烟”。陶瓷制品的一种缺陷。指成品局部或全部呈现出灰黑、褐色。《陶雅》云:“良釉经火,变为它色,浓烟熏翳,乃如泼墨,则谓之串烟。”产生的原因很多:烧成操作不当,致使炭素沉积于坯釉中,在釉料熔化前,没有被氧化排除掉;坯体入窑时水分过多;匣钵射火,烟气直接喷射到制品上。
开片 瓷釉缺陷之一。器物釉表出现不规则的裂纹,但胎体本身并没有开裂。主要是因为胎和釉的膨胀系数相差太大,特别是釉的膨胀系数过大,釉层太厚,而在冷却阶段750℃—550℃温度范围内冷却速度太快所致。巧妙利用这一缺陷,也可成为瓷釉的特殊装饰。宋代哥、官窑瓷器上的开片就是人为控制造成的。而使用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受外界环境影响与腐蚀,也会出现细小的开片纹。
荞麦地 瓷釉缺陷之一,又称荞麦点。釉面上出现成片微小的黑褐色星点,如同荞麦皮。造成原因为窑内高温下有飞尘附着釉表之上,釉内含有杂质也会有此现象。二次烧成的器物更容易出现荞麦地。
剥釉 瓷釉缺陷之一。瓷器釉面有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一种是烧前剥釉,一种是烧成过程中剥釉。造成剥釉的原因很多,有釉、坯膨胀系数不相适应所致;也有釉层太厚或烧成时升温太快而起;或是坯体施釉前粘有泥污、尘土、油汁;甚至有时化妆土也会使釉胎结合不牢而剥釉。剥釉现象以早期青瓷较为普遍,明宜兴仿钧亦有。
脱釉 又称脱皮,瓷釉缺陷之一。釉层程度不同地脱落而露出胎体,是比较常见的伤残情况。脱釉原因比较复杂,如釉面长期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后受土侵和水浸。烧结温度不够也容易出现脱釉现象。
磨釉 瓷釉缺陷之一,又称伤釉,指釉面同其他物体磨擦而造成的损伤。长久使用即会造成这种现象,如果是彩绘瓷则使花纹模糊不清。
崩釉 瓷釉缺陷之一。瓷器受到硬伤后使釉层崩裂“离骨”,多数崩釉破面平滑不脱落。造成原因是出土时受到硬物的碰撞。崩釉的片纹呈放射状向外伸延。
泪痕 瓷釉缺陷之一。瓷器入窑烧制时,釉汁因流动性过大而垂流,在器物下部凝成蜡泪状或玻璃珠状凸起。这些垂流下的釉滴,通常称为泪痕。唐代以前的瓷器制品上多见此现象。此后,泪痕被认为是宋代定窑的重要特征。
凿坑 瓷釉缺陷之一。指器物釉面大小不等的凹坑形伤损。如清代窑变瓷器釉层较厚,多开有片纹,若经常使用棉布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因而留下三角形的凹坑。
划伤 瓷器釉彩缺陷之一。指釉表或彩绘表面被硬物划伤所留下的痕迹,是瓷器长期使用中不慎与坚硬物体碰划所致。
软道 瓷釉缺陷之一。指釉面上因久经磨擦出现的细小丝纹。一般出现在传世器物上,不仔细观察则不易发现。这种软道不同于作伪手法中的磨擦痕迹,它往往出现在器物日常使用时最常接触和摩擦的外凸部位。而新器做旧则用软麻布摩擦全器,使软道的伤况极不自然。
失亮 瓷釉缺陷之一。指器物釉面失去光泽。因长期使用磨损,或因埋藏造成的土侵水浸都会使瓷器表面出现失亮现象。
水碱 瓷釉缺陷之一。现象是器物釉表凝结着灰白色斑块。这是因为素釉器物长期被埋入湿土内受碱性浸渍,碱性物质附着于器表而造成的。
水锈 瓷釉缺陷之一。器物因长期受土埋或水浸而产生物理变化,使器表出现灰、黄、铁红、铜绿等色斑迹。水锈非常薄,只是淡淡的一种颜色斑块,可用酸性药剂清洗掉。
土锈 瓷釉缺陷之一。器物表现粘有灰、黄、土红等色凝固的土疤。土锈是长期在潮湿的土壤中浸埋,粘土粘结在器表粗糙不平的地方而造成的,一般比较牢固,不易剥离下来。
土蚀 瓷釉缺陷之一。釉面或彩绘被土壤长期腐蚀,使局部釉表失去光泽。土蚀不同于土锈,它不仅腐蚀了釉面,还浸侵到部分胎骨。
火烧 有两种含义。一指瓷釉缺陷之一。器物第二次被火烧过导致色釉变化,如青花变黑,黄釉变绿,青白釉出现皱纹,还有的釉面留有火烧时釉汁熔流痕和粘土上的灰、黑粉尘。一指因修补而造成的缺陷。为了局部补彩或补釉,再度入窑焙烤,虽然补上的部分温度适合,但原有的彩釉会因此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伤彩 瓷器彩绘缺陷之一。指彩绘受到破坏而造成的残缺。有局部伤彩或全部伤彩。长时期受水浸、酸碱腐蚀或不得法的擦拭都会导致伤彩。彩绘被利器划伤也称伤彩,但程度略轻。伤彩使器物上的彩绘失去应有的色泽和光亮度。
脱彩 瓷器彩绘缺陷之一。指釉上彩脱落。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磨擦而被损坏,或由于入土年久而被腐蚀(这种原因金彩更易脱落),长期擦拭或拂扫也会使彩绘脱落。宋代定窑、建阳窑的金彩常有脱彩现象。粉彩的脱彩现象较多,尤其是清雍正的粉彩器。这些脱彩瓷器尚有痕迹可辨,但需细心观察才能发现。
油光 瓷器釉彩缺陷之一,器物的釉、彩经过磨擦,显现很不自然的油腻光亮。
想知道更多鉴定要点,点击下方李国刚《高古瓷鉴定系列教程》,一起提升眼力,快乐收藏。
文章内容可能有引用其它网络内容,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免费删除:https://www.whnhnc.com/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