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鉴定报告内容一般包括哪些?
检验的方法和主要操作过程;检验结果;亲子关系概率或认定的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准确的亲子鉴定结果是判断被鉴定人之间有无亲子关系的主要证据。亲子鉴定报告作为诉讼证据之一可为有关刑、民事案件的调解和判决提供科学依据,使有关被鉴定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亲子鉴定报告内容一般包括哪些呢?
亲子鉴定报告内容一般包括:检验的方法、检验结果、亲子关系概率及鉴定结论;准确的亲子鉴定 结果是判断被鉴定人之间有无亲子关系的主要证据。亲子鉴定报告作为诉讼证据之一可为有关刑、民事案件的调解和判决提供科学依据,使有关被鉴定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网友:上海仕子亲子鉴定报告
曾国藩是大家熟知的清末名臣,对他的发家史,很多人都把目光定义在"湘军"上。事实上,他的出头,还要归功与"科举考试"。
曾国藩在其书中,介绍自己的时候,并不是把"曾侯"这头衔放在首位。而是常把"吾曾氏家世微薄….五六百载"放在前面。以此表示,他是"寒门"出生。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一定会把"寒门"与"仕子"联系在一起呢?拿到说 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和读书多有必然的联系吗?就是当年明朝首富沈万三,也不是什么"仕子"。后来发现,在中国古代这"读书"与"财富"确实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有道理的。
我们先看曾国藩的族谱,从南宋的"宋翰林院学士曾仕珪"之后,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为止,这大约是六百年的时间,在这之中,曾家确实没出过半个秀才。
到了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的父亲——曽麟书总算不负众望,考取了秀才。这才从"草民阶级"升级为"底层乡绅阶级"。但是,"秀才"不代表"有钱",耳只是比"庶民"要好一些罢了。
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很争气,考中了进士。这时候,曾家才得以正式脱贫,成为"上层人"。后来经过曾国藩与其弟曽国荃的一番努力,彻底让曾家成为了"人上人"。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在中国古代,中个秀才,就像是一块进入上层阶级的"敲门砖"。虽然在社会上秀才的地位并不高,但至少会让一些平民百姓肃然起敬。在明清两代,绅士阶级占全社会人口的比例很少,最多不过百分之一,这些都是通过科举出来的。
平民百姓想要改善自身的生活状态,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参加科考。那时候将科考叫做"考功名",只要考中了,就有了功和名了。但是科举的录取率是很低的,就算是最低阶的"秀才",录取率也只有1%的,更不用说后面的举人和进士了。
以明代1393年为例,进士占当时全人口的0.000055,到了清代1844年,更是减少到了0.000048。总的算下来是全人口的十万分之五的样子。所以说,从"草民"阶级转化为"士族"不容易,曾今有一个案例分析中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想要成为"官宦之家"最起码要经历四代至五代人的努力。
曾国藩的成就,也是遵循这条路过来的。从"平民"到"士族"这个"奋斗"过程,需要突破两大"难关"。第一个难关就是从贫下中农,成为富农。第二个难关就是家中要有长辈已经考取秀才这个"初级功名"。
为什么这两个叫做"难关"呢?第一个,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读书所花费的支出是很大的,没有一定的经济资本不行。和现在一样培养一个"高材生"是需要有经济支持完全一样。有学者研究过,当时的科举考试看似"人人平等",但是对那些有产业的家庭来说,要更为有利一些。因为参加考试,都是需要花钱,除了找好的老师来教,还要购买参考卷,考试卷、找人写推荐信等等,更有赶考路上的路费,食宿费。
去京城参加会试的时候,因为没有高速交通工具,那些偏远地方的学子,且不说舟车劳顿,一笔庞大的旅费也够呛了。到了京城之后,还要去礼部投文、报到、买卷、团拜等一系列程序,这些都是需要银两打点。所以,能参加考试的家庭,都可以说是"小康"级别的了。
那么为什么要有长辈中了"秀才"的呢?这是因为一般的平民家庭,从白手起家培养一个秀才,对家庭的经济来讲,已经是挺伤元气的了。然后在这本来读书不多的年代里,好的师资力量也是一个稀缺资源。
在家族中,如果有经历过科考,哪怕是止步于秀才,也已算是很棒的师资力量了。虽然说那有了参加科考的经验,还有知识,完全可以传授给下一代,比一般的私塾老师更适合当"启蒙老师"。有研究表明,明清两代考中举人的生员,其祖辈与父辈大多都有取得过秀才。在70%的进士中,都有着并不普通的家庭背景。
曾国藩的家族,就是如此的。他有后来这番作为,也正是其祖父曾玉屏开始三代人的努力。在祖父的时代,曾家最多只是个中农,家里积蓄不多。曾玉屏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玩,常常睡到日上三竿,然后找一些朋友出去骑马游山玩水。后来到了三十五的时候突然"开窍"了,老老实实待家里务农,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家里的田产也开始多了起来,经济状况也越来越好了。
1811年,曾国藩出生,算上祖父母、叔婶也只有八口人,但这时候家里已经有了百余亩田地,也就是说人均至少有十二亩的田地。可以算是小地主了。而且在当地曾玉屏还作了一系列修桥铺路、救助孤寡的善事,这也表明了曾家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
接下,曾玉屏做出了第二步,供儿子读书。他培养的是长子曾麟书,也和现代的父母一样,完全不计任何代价。但是曾麟书本身的资质不够,一直考了了十六次,还是没有中秀才。最后在四十二岁的时候,才以"得补县学生员"的身份拿了个秀才的功名。所以曾国藩也在回忆自己父亲的文章中感叹"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何其难也!"
取得了秀才之后,多少还是能获得一些"福利"的。除了 "免除一些赋役,见了地方官可以不下跪"之外,还有一项就在犯了法之后,要先由学官革去秀才功名,才能定罪。这也就是说避免了被一些小吏或者衙役的刁难。
但这些"福利"对"读书人"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并不能改变家中经济状况,因为秀才还没资格当官,所以曾麟书在成为秀才之后,家族财富也没有因为这个"头衔"而有所改变,最多就是"曾地主家除了个读书人"而已。
曾麟书中了秀才之后他没有再去继续科考,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年纪了,再折腾的意义了不大了。于是他把"工作重心"全部放在了栽培曾国藩的身上。
有了曾玉屏和曾麟书这两代人的"助力",曾国藩的学习之路也十分顺畅,八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开始学习八股文。但一开始,他的考运也不怎么好,从十三岁开始参加科考,一直考了七次,直到二十二岁才中了秀才。
不过总算还好,曾国藩没有步其父亲的后尘,二十三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然后再参加了两次会试之后,在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曾家三代的努力终于大功告成,从一介庶民,成功升入士大夫阶级。曾国藩在晚年常说他的发迹是"赖祖宗只积累",这也是没错的。
在曾国藩中进士之前,曾家过的还只是普通的农民的日子。即使是曾玉屏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还是亲子早晚去田里务农。每天的菜地除草、喂猪都亲力亲为,并没有地主老爷那种做派。曾国藩和他的几个兄弟在读书之余也参与一些基础的农活。为了补贴家用,还到周边的采石场当过小工。这也表明了当时的曾家并不是超级有钱,印证一句话"地主家是没有余粮的"。
曾国藩在考中为举人之后,其实家里的经济状况也没有很大的变化。为了科考。家里是倾尽了所有的资产。在第一次考试失败后,曾国藩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书店里有一套《二十三史》,很是喜欢。但是实在没有钱,就只能把身上的衣服给典当了才买下了书。
回到家里,父亲曾麟书嘱咐他,自己会不惜全力给他偿还典当衣服的钱,希望他能认真研读新买的书,才不负老父亲的一片苦心。在当时一套《二十三史》的支出竟然成为了曾家的一个大事件,可见当时的曾家已经快被科考"榨干"了。
道光十七年,曾国藩第二次入京赶考。但是这时候家里已经拿不出路费了。这时只得四处去借,总共凑了三十二吊钱,节衣缩食到了北京之后,手头上还剩下三吊,就是说如果这次不中,那肯定得留在北京当乞丐了。
所幸的是,这次曾国藩如愿中了进士。在回乡的时候就已是八台大轿,外配一仆役了。而曾家的日常生活也一下在发生了变化,在宴客的时候本来"大鱼大肉"已是高规格了,如今一下子升格为"吃海鲜"。
这时候的曾国藩虽然已经中了进士,但还没有正式被授予官职。也就是说还没有工资收入,但这些排场和花销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产业,因为一旦中了进士,那就肯定会当官,这样也就会吸引很多人来提前"投资"。从明朝开始,当一个人获得了"功名"之后,在社会上马上就会受到与现职官员相同的社会待遇。
在历史记载中,当一个人高中之后,会有专门的报喜小吏手持短棍,一路打进来,把所有的门窗全部打坏,随行的工匠会立刻上前修补,这就叫"改换门庭"。以后新科进士家的装修工作,就由这位工匠承包。后面还有各种同姓的商人、乡绅过来通谱,并给予银两或者是日常用品。还有一些破落户也会自动过来投身为仆,以求将来"多关照"。这些就是在为官之前进士的"收入"。所以说,在中国古代,只要中了进士,那么一切想要的都会自动送上门。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有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财富依赖与权力。士农工商的排列说明了即使你再有钱或者土地再多,没有"功名"在身,还是"庶民",功名等于权力。所以有很多即使家世清寒的仕子一旦取得了功名,那么经济地位会立刻提升。
后来曾国藩成为了京城的官员,其实论俸禄的话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形成了很大的"边际效应",他有着很大的地方权限,可支配的实际资源很多。这也使得曾家变成了一方的"豪族"。这也是清代士族家庭财富来源的一个标志。
文章内容可能有引用其它网络内容,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免费删除:https://www.whnhnc.com/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