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样品可用于亲子鉴定?
受限于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有以下物品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样品。抽血方式是最常见最稳定的一种获取DNA的方式,这种方式利于得到较为准确的检测结果。但以下方法采集的样品也可以用于DNA亲子鉴定:例如血斑,带有毛囊的毛发,精液、羊水等等。出生前胎儿也可以进行亲子鉴定,可以通过采集羊水或脐血进行胎儿DNA亲子鉴定。羊水采集可以在16至25孕周进行;脐血采集可以在20周以上进行。
网友:hla可用于亲子鉴定吗
可以通过对父亲(或据称父亲),母亲和孩子的血液或组织样本进行高度精确的测试来确定亲子关系。这些测试的准确度范围在90%到99%之间。他们可以排除不是亲生父亲的人,如果不排除亲子父亲的可能性,还可以显示出父亲的可能性。在建立儿童监护和抚养权方面,这些测试具有重大的法律影响。
在有争议的陪产案中,一方必须应另一方的要求接受基因测试。如果父亲可能是几个男人中的一个,则可能需要每个人都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父亲身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确定被指控的父亲是否是未成年子女的自然父亲和合法父亲,例如使用亲子鉴定血液检查和DNA亲子鉴定。
亲子验血
通过比较被测者的血型,亲子血测试首先在20世纪中叶进行。这涉及从没有某些红细胞抗原的抗原挑战者中分离出血清。这些抗原是可以与糖分子结合的蛋白质分子,并位于红细胞膜中。这些血清在拥有特定红细胞抗原的个体中引起红细胞凝结。
在ABO血液分型系统中,人类可以拥有A抗原(A血型),B抗原(B血型),A和B抗原(AB血型)或这两种抗原(O血型) 。这类红细胞抗原系统可用于亲子鉴定血液,因为存在编码该抗原的基因,而这些基因是遗传基因。
拥有B型血的母亲和拥有O型血的父亲不能生育具有AB型血的孩子。真正的孩子父亲必须具有A抗原的基因。使用RBC抗原系统进行亲子鉴定血液不能提供非常有效的检测方法,因为编码抗原的基因的频率不是很低。
在1970年代,使用白细胞抗原或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开发了一种更强大的检测方法,其结果是可以排除约95%的被错误指控的父亲。进行测试需要几毫升的血液。
不能单独使用血型来确定父亲是谁,但可以使用血型来确定父亲身份的生物学可能性。
DNA亲子鉴定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存在于人体每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除了相同的多胎出生,每个人的DNA都是唯一的。一个孩子从亲生母亲那里获得一半的遗传材料(DNA),从亲生父亲那里获得一半的遗传材料。在DNA测试期间,将孩子的遗传特征与母亲的遗传特征进行比较。母亲中找不到的特征必须是父亲继承的。
DNA亲子鉴定是可能的最准确形式的亲子鉴定。如果孩子和父亲之间的DNA模式在两个或多个DNA探针上不匹配,则可以完全排除父亲。如果在每个DNA探针上母亲,孩子和所谓父亲之间的DNA模式都匹配,则父子关系的可能性为99.9%。
为了进行DNA测试,可以使用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血液测试或称为颊碎屑的程序。将棉签用力擦在对象脸颊内侧。这提供了用于测试的DNA样品。儿童可以在任何年龄进行测试。甚至可以在出生时对脐带血样本进行亲子鉴定DNA测试。由于DNA在人体的每个细胞中都是相同的,因此利用颊拭子对颊细胞进行检测的准确性与实际血液样本相同。
一些传统戏曲和古装电视剧常常出现一种检验亲子关系的方法——“滴血认亲”。“滴血认亲”主要分成两派:一是合血派,即将两个活人的血各取一滴,滴进器皿内,看是否融合,融合的便是一家人,若有沉淀则说明两人不存在亲属关系;一是滴骨派,即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上,观察是否渗入,渗进去就是一家人。那么,这些方法真的可信吗?
血型是什么?
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最为常见。
ABO血型是指,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A与抗原B,而将血液分成4种血型。红细胞上仅有抗原A为A型,只有抗原B为B型,若同时存在A和B则为AB型,这两种抗原俱无的为O型。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但不含有对抗自身红细胞抗原的抗体。如:在A型血血清中只含有抗B抗体,而不含抗A抗体。
当人的红细胞上的抗原与恒河猴红细胞上的抗原相同时,称为Rh阳性血型,不含有此种抗原的则称为Rh阴性血型。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种,目前已发现40余种Rh抗原,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强,因此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称为Rh阳性,而缺乏的称为Rh阴性。
“合血派”可信吗?
不可信!血型是人类的遗传性状之一,一般终生不变。但是以血液是否能够融合来检测两人是否为亲缘关系,根本不靠谱。
“合血派”认为,血液能融合在一起就代表着有血缘关系,其实这只能说明两个人可能有相同的血型;非亲属关系血液不能相融,则是因为血型不同导致的凝集现象。由于同类型的抗原抗体结合,红细胞重量增加而沉积,这一现象为凝集。
比如说,如果将一滴A型血与一滴B型血混在一起,A型血红细胞结合B型血中的A抗体而沉淀,B型血红细胞也会结合A型血中的B抗体而沉淀,如此便会产生很多沉淀性颗粒。这就是不同血型的血相混合会产生沉淀的原理。
在电视剧里,血液被直接滴入清水,此时红细胞吸水膨胀导致细胞膜破裂,无法与抗体大量结合,并不能产生肉眼可见的沉淀。
血型相同的血液合在一起确实可以相融,但是不同血型的血液合在一起也有可能相融。O型血是万能供血者,这种血型与任何血型都可以相融,若一名受试者是O型血,则另一名受试者无论是什么血型,无论是否有亲缘关系,血液都能相融;但若一名受试者是A型血,另一名受试者是B型血,则即使两人有亲缘关系,血液也不能相融。
血型是否相同与是否亲生并无关系。即使是具有亲生关系的父母和子女,血型也可能不同。比如,父母分别是AB型血和O型血,子女可能是A型血或者B型血,与父母完全不同。所以,“滴血”并不能“认亲”!
“滴骨派”可信吗?
不可信!骨骼不管保存在露天,还是埋在泥里,它的软组织都会腐败,然后溶解消失。没有皮肉等软组织的保护,骨骼表面就腐蚀发酥,血能滴进,水也能滴进;若骨骼还未干枯,其表面存有软组织时,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不会发生浸入现象。因此,古代的滴骨法更不科学。
如何科学地进行亲子鉴定?
除了“滴血认亲”无科学依据外,HLA鉴定法、染色体多态性鉴定法也被证明是不够准确的。
与红细胞类似,白细胞也有各自的复杂的型别,称之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型别。因HLA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使用HLA不仅能排除亲子关系,还能肯定某些亲子关系。但HLA在亲子鉴定,尤其在单亲亲子鉴定(即夫妻双方只有一方和孩子进行鉴定,而缺少另一方的样本)的应用中有其局限性。HLA等位基因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会使血清学出现较多、较强的交叉反应,影响分型结果的准确性。
20世纪80年代,主要用染色体多态性检测分析来鉴定亲子关系。染色体多态性是指正常人群中常见的各种染色体形态的微小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但染色体多态性分析是靠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其准确率也不尽如人意。
受制于准确性,HLA鉴定法、染色体多态性鉴定法越来越少被使用了。DNA鉴定早已成为新的“杀手锏”。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及骨头等都含有DNA,可用于亲子鉴定。
人体细胞有23对(46条)成对染色体,同一对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一般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只要做十几至几十个DNA位点检测。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DNA亲子鉴定,对亲子关系鉴定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是目前最为科学、便捷的鉴定方法。
小结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私人做亲子鉴定应先到当地司法部门办理委托手续,然后到权威部门去做,并由专家负责解释鉴定结果,切勿随意滥做。如果鉴定技术不过硬,出现失误,将会对被鉴定家庭造成伤害。
互动环节
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亲子鉴定的谣言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1]滴血可以认亲?[J].科技传播,2014,(13).
[2]李元.“滴血验亲”不靠谱[J].农村百事通,2014,(9):59-60.
DOI:10.3969/j.issn.1006-9119.2014.09.033.
[3]科普中国. 电视剧里的"滴血认亲",你信吗?不知道这件事,可能满大街都是亲戚.
[4] 金慰鄂.从滴血认亲到DNA亲子鉴定[J].家庭医学,2017,(1):57.DOI:10.3969/j.issn.1001-0203.2017.01.068.
作者 | 方泳臻
编辑 | 赵颖
插图 | 邓心仪
音频 | 肖艳虹
初审 | 刘茜子
审核 | 何凌南
终审 | 黄毅
科学史记载:17世纪60年代,英国医生罗尔曾经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再次导致惊人死亡。19世纪末,多数欧洲国家已禁止输血,奥地利生理学家兰德斯泰纳正是在这个当口潜心血液研究,试图揭开输血反应之谜。
兰德斯泰纳把某个人的红细胞与另一个人的血清(血浆抗凝后制成)混合,发现有的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的样本,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相应抗体,抗原和抗体之间“相互吸引”,便发生凝集反应(与血液凝固是两码事)。例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
ABO血型是最常见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人群中A、B、O型各占约30%,AB型约占10%。A型血的人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血浆中有天然的抗B抗体;B型血的人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血浆中有天然的抗A抗体;O型血的人红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血浆中有天然的抗A抗体和抗B抗体;AB型血的人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血浆中没有抗体。
为了避免凝集反应,应该同型输血,只有在很紧急的情况下才允许少量异型输血,此时必须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浆之间不起反应。由于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被称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的血浆中没有抗体,被称为“万能受血者”。兰德斯泰纳的发现为人工输血提供了依据,他获得了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除了ABO血型系统之外,科学家已发现30个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抗原近300个,它们的抗原性一般不强,不易发生凝集反应。值得一提还有Rh血型,Rh因子也是红细胞上的一种抗原,它不存在天然抗体,Rh阴性患者接受Rh阳性的血液并不会发生凝集反应。但是在输血后不久,Rh阴性患者的血浆中就会产生抗体,如果再一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就会发生凝集反应。同理,如果Rh阴性的母亲怀有Rh阳性的胎儿,分娩过程中胎儿的血可能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当母亲第二次怀有Rh阳性的胎儿,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就会对胎儿的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许多人对血型感到好奇,认为血型与性格之间有某种联系,比如认为A型血的人比较急躁、B型血的人比较开朗,O型血的人比较勇敢,AB型血的人有双重性格……这些观点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统计学上的证据,和星座说一样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血型取决于红细胞上的分子结构,从胎儿起就不会改变;性格则是脑的功能,受控于遗传基因,更与后天教育等因素息息相关。如果你认为血型—性格分析有道理,很可能是对某些评语的自我认同,倘若是积极的自我暗示也未尝不可。
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血型为什么会存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释,推测是与动物进化和环境的选择压力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英文缩写HLA)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抗原系统,在体内分布广泛,是引起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最重要的抗原。由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间HLA表型完全相同的几率极低,HLA成为法医学上用于鉴定个体或亲子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造成器官移植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主要原因。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湖北省生理学会理事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王欣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公众号ID:kepuing>
文章内容可能有引用其它网络内容,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免费删除:https://www.whnhnc.com/dna/